第1000章(2 / 2)

面。

这也导致了他身子坐的很正,纵使是难免有些的过错,但也都是有着积极一面的。

这样状态的一位宰相,实在是太难得了。

也只有眼下这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下,才能催生出这样的一种特例。

随后,太上皇也无比详尽的,以这些事例为基础,对李秋进行了一番指导和点拨。

也让李秋有了一种醍醐灌顶,振聋发聩的惊喜感。

最后,太上皇又着重对最近一次的郭福善、屈和泰事件予以点评。

“你们陛下跟你的话没错。”

“这用人,不是你想当然那么容易的。”

“尤其是这兵部,更不能含糊。”

“这屈和泰,背景浅薄,根底不甚清楚。”

“不合适。”

“而郭福善,其他方面还可以,但这能力和性格,完全不适合尚一职。”

“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,他对你,也只是较为熟悉。”

“在最关键的时刻,涉及到他自己的利益之时,他未必会站在你这一边。”

“所以无论是从朝廷的角度,还是从你自身的角度上。”

“他都不合适。”

“任用一次如此关键的职位,就算你自己心中坦荡荡,没有什么私心。”

“但能选一个更合手,更为放心的人,岂不是更好?”

“在用人这方面,你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。”

听到太上皇的话,李秋若有所思的连连点头。

当初在御房,李世民同他讲的如何用人的那些。

完全是站在了一位皇帝的角度上。

谈的是为国为民的大面。

而太上皇此时所的,则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。

谈的是个人方面的考虑。

趁着他认真思考之时,太上皇也随之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。

“李秋啊。”

“对于兵部尚这一个职位,你有没有考虑过程名振?”

“就好比是你站在你们陛下的角度上,会不会考虑程名振?”

要是换成别人,最先要做的,可不是思考和回答太上皇的问题。

而是要先跪倒在地,自己不敢有非分之想云云。

而李秋的思维模式与古人不同。

对于拿李世民和皇位打比方这件事也没什么太大的忌讳和惊恐。

随之认真的答道:“太上皇,这就好比当初我兴建幽州等十三州时一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