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另有安排(1 / 2)

“不认识,从未见过,”楚怜心摇了摇头,想了想道“我只记得那人枣红脸,眉心有一颗豆大的黑痣。”

武承运很是失望,虽然那可疑之人特征如此明确,但是无名无姓,并不好查。

最主要的是,他现在手里没有任何可以调动的人手,虽然刑部的人表面上恭恭敬敬,但他此举毕竟是在给三法司定性的案件挑刺,刑部作为三法司其一,自然心有抵触,想要借用他们的力量是不可能了。

“你们再想想,还有什么其他可疑的么?”

姐妹二人与阿娘对视了一眼,然后对武承运轻轻摇了摇头。

看来除了那黑痣男之外,再难有收获了,武承运只好说道“我先回去,你们再想想。

放心,案件没有完结之前,再没人敢来欺负你们。”

“多谢小郎君,”母女三人盈盈下拜。

……

皇宫内,李治龙书案上堆满了奏折。

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御史上书,督促房遗爱率人去往阳关的,也就是向皇帝施压的奏折。

这种奏折李治顶多扫一眼,便扔到一旁,越看越心烦。

另一类则是官员推荐保举人才的,这种奏折他如今心里烦躁,也没心情细看。

虽然大唐王朝已经开了科举取士,但那毕竟是少数,绝大部分官员依然需要推荐产生,因此各士族高官看见差不多的人才,便费劲心机网罗到自己门下,争先恐后的推荐。

只要某贵族或者官员推荐的人,那人便成为其门生,终生不可背叛,简直比亲儿子都好用。

由此也就导致推荐制度被滥用,推荐上来的人许多都是善于阿谀奉承之人。

“又是这种奏折,”李治打开工部尚书阎立本的奏折,刚看了开头几个字,便扔到一旁。

“圣人,您看奏折太久了,要是乏累,奴婢陪您去御花园走走?”边上有个宦官轻声道“您要再不去御花园里看看,那些菊花都该谢了呢。”

“嗯!”李治目光看向窗外,枯黄的树叶已经开始簌簌落下,他站起身来揉了揉脖颈叹息道“已是深秋了,朕登基的第三个年头,快要过去了。”

“是啊,圣人,时间过得可真快,”宦官一边说着,一边悄悄的要把那展开的奏折合上,省的圣人看了心烦。

“等等,”李治低头扫了一眼,眼睛瞬间被那奏折上几个字吸引。

他弯腰拿起奏折,重新看了一遍,然后抬头喃喃自语道“狄仁杰,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,似乎在哪里听到过。”

“就是此前那位武家小郎君在圣人面前提过啊,”宦官在旁边提醒道。

“哦,对对对,”李治拍了拍脑门,恍然大悟道“正是媚娘侄儿武承运提过此人,这好像是个判佐,如今竟然又走了阎卿的门路。”

他说着拿起御笔批了几个字,让这人先到武承运那里用几天,且看看有没有本事。

若是能协助武承运破获育州案,那不消说,自然要重用,若是失败了,那就让他继续回汴州去当判佐。

……

馆舍里,二十一岁的狄仁杰正在收拾行囊。

他出身于太原狄氏,三年前便以明经科及第,虽然明经科比不上进士科含金量那么高,但是整个大唐王朝每次录取也不过十几二十人,能考取明经科也相当不容易了。

只不过狄仁杰在仕途上却并不怎么顺利,在汴州判佐的位置上一做就是三年,没有任何升迁的迹象。

无奈之下,他只好效仿旁人,写就诗文来到京城,到各高官权贵府上干谒。

只可惜干谒也是要分层次的,他一个判佐,又没有人引荐,像长孙无忌、褚遂良、柳奭、李勣这等宰相级高官的府邸,他是进不去的。

好在他的干谒诗文送到工部尚书阎立本的府上,阎立本倒是愿意